首页

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天水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产业一线 调研“产学研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深入探究“产学研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7月17日,天水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统计局何老师的带领下,赴天水藉盛包装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线项目基地与秦州区兰花产业园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以“聚焦产业振兴与科技助农,探索现代产业推动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沉浸体验,真切感受科技赋能为乡村产业注入的强劲动能。

智造赋能:探寻绿色包装升级之路

调研首站,实践团队抵达位于藉口镇三合村的天水藉盛包装制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面积逾10000平方米,建有标准化生产厂房、办公楼及完善配套设施。在现场负责人的专业讲解下,团队成员详细观摩了高效运转的果蔬包装自动化生产线。

负责人着重介绍了项目秉持的“生态环保、集约高效、联农带农”发展理念。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服务于本地林果产业的自主包装品牌,有效填补了区域高端包装产业空白,是产业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举措。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智能设备的应用已将农产品包装环节提升至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层面,科技对优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作用在此得到鲜明印证。

花开富民:探访科技农业典范样本

实践团队第二站走进秦州区关子镇口镇家庄村的兰花产业园。作为秦州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该产业园规划占地100亩,总投资达5706万元,建有多栋高标准智能玻璃温室及相关配套设施。

在产业园展厅,团队成员通过图文资料与现场解说,系统了解了高品质蝴蝶兰、石斛兰的精细化种植技术、创新性市场推广路径及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数据显示,2023年产业园花卉销量超1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80万元,并成功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就业,促进农业技能培训升级。实践队员张华感慨道:“兰花已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的亮丽名片。产业园探索出的‘兰花+文化+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宝贵范例。”

 

乡土情深:触摸乡村振兴鲜活肌理

调研间隙,实践团队还深入当地特色农家乐体验天水乡土风情,并于农家院落中开展走访交流。在质朴而热情的村民家中,同学们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与村民亲切交谈,尤其是一位阿姨端出亲手种植的甜美水蜜桃款待队员的温馨场景,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天水人民的淳朴好客,近距离触摸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文生态的温度与魅力。

知行合一:青春智慧服务乡村发展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收获丰硕。天水师大学子不仅直观见证了现代制造业与智慧农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转型跃升与发展韧性,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切身感受到产业兴旺带来的乡村繁荣与风貌蝶变。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场关乎经济、文化、生态、人才全面振兴的系统工程,多业态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

此次深入产业一线的实践探索,不仅为天水藉盛包装与秦州区兰花产业园的后续发展注入了青年视角的创新思考和智力支持,也显著提升了学子们对乡村现状与发展需求的认知深度与实践能力。实践团成员将持续关注两地产业发展动态,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为天水市乃至更广大地区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光彩。


 

 

上一条:把 “数据课堂” 搬进实习实践 让统计知识服务社会民生
下一条:情系毕业学子 温暖寄语前程

关闭